話說ipod的耳機已經用了兩年 招牌的白色耳機和耳機線都已經變黃變舊
如果把ipod放在牛仔褲口袋 那耳機線更是會染上牛仔褲的藍色
不只耳機線變醜 我的聽筒部份也有受損 所以一向沒有3C產品預算的我 這次破例衝了一副新耳機
(是因為太肥 穿衣服不好看 所以沒把錢花在治裝費吧@@)
對3C產品一向沒概念
這次去買耳機也是在墊腳石隨邊抓一個
重點就是外型美觀 然後是耳掛式的
也許我的耳朵很奇怪吧 實在不喜歡一般塞耳式(ear plug)的耳機 每次戴都不是很舒服
但頭戴式的耳機(head phone)又太占空間
所以外行普遍較有設計感的耳掛式耳機變成我的首選
一般年輕人其實好像比較喜歡可愛的耳塞式耳機
因為現在的花樣實在很多
有可愛的繽紛色彩型到鑲鑽的都有
價格也不高 有的也很便宜
可是我大概老了 總覺得太可愛漂亮的外型會讓音質打折扣
以前我也很喜歡這類耳機 但現在想要實際一點
我看到做的最有質感的耳掛式耳機是鐵三角和我買的panasonic
以外型來說 上面這組鐵三腳和panasonic是我唯一中意的
鐵三角特價450元( 網路上這組要560呢) 我買的panasonic是390
但我實在對這些牌子很不熟 雖然知道鐵三角 但不確定他是因外型美觀有名還是音質也好
結果還是選了panasonic的 雖然鐵三角的更美一些些
其他sanyo. sony都做的不是很有質感
主要是聽筒的表面不是全平面 拋光也不美 還有就是下面的黑色海綿比聽筒表面更大 讓我覺得不是很優
但是如何選擇最重要的音質我還真是傷透腦筋
因為我完全沒做功課阿@@
放在墊腳石的耳機價位約在200元最多
最貴也只不過600多(頭戴式)
所以也很難從貴的耳機來了解怎樣的規格才是好的
一般背標都會註明以下資訊 (以下整理自奇摩知識)
我的耳機規格為
阻抗 20歐姆
耳機阻抗是耳機交流阻抗的簡稱,不同阻抗的耳機主要用於不同的場合
CD、MD和MP3,一般使用低阻抗耳機
VCD、DVD、電視等機器上,通常會使用高阻抗耳機,有些專業耳機阻抗甚至會在200歐姆以上
頻響範圍 14-24000 Hz
頻響範圍是指耳機能夠放送出的頻帶的寬度
人耳的聽覺範圍僅在20Hz-20000Hz
靈敏度 102
耳機的靈敏度就是指在同樣響度的情況下,音源需要輸入的功率的大小,也就是說在用戶聽起來聲音一樣的情況下,耳機的靈敏度越高,音源所需要輸入的功率就越小
另外網上說 一些該註明的指標 我的耳機並無註明,如
諧波失真
諧波失真就是一種波形失真,在耳機指標中有標示,失真越小,音質也就越好
聲壓級
聲壓級是用來體現聲強或音量的,主要用於表示聲音能量的強弱
我的背標有一項"激勵單元: 30毫米" 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個東西
老實說 我看完這些說明還是不知道怎樣的指標才代表音質好
所以 真正專業一點的都要經過試聽吧~
不過 我對我這個耳機音質還算滿意
至少比ipod自己附的耳機強多了
立體聲和重音bass的地方差非常多
至少bass drop時會感到心臟碰碰聲
但有個缺點
就是他音漏比較嚴重 若是用手壓緊耳機聽 音響效果非常不錯
但一般戴的時候 效果就差多了@@
因為她畢竟只是掛在耳朵上 並不完全貼合
有人說這種耳機對耳朵比較好 因為塞耳式會給耳膜太大刺激
但也有人說 這種音漏太嚴重 所以要開更大聲 反而對耳朵更不好
誰知道呢 耳掛式的對我來說是很舒服沒錯 但不得不說音漏這點實在很可惜
另外 下次選購耳機要注意的地方是最好要有自動捲線設計
之前ipod是左右線同長的設計 所以我並無感覺到不便
聽完就把線纏在ipod上就結了
但一般耳機線似乎都是左短右長(讓你繞過脖子,可以讓耳機直接垂墜在胸前)
但我平常習慣不是這樣 所以這種線我用起來反而變得很亂
耳機線和聽筒的收納都很是問題
最後我是醬
拿king送我的名片夾 把聽筒塞進一邊(大小超剛好) 把線塞進另一邊夾層
還滿方便 也把耳機保護很好 (雖然比把線繞在ipod上麻煩)
收好之後 名片夾剛好跟ipod一樣大 看起來很整齊 我喜歡XD
還有記住 聽說不要常常把耳機拔來拔去
這樣播放器的插孔很容易壞掉 接觸不良不但會影響音質 要修也是大工程
題外話是 外面的耳機再漂亮 耳機線仍都是黑的
配白色的ipod真的昰有點醜 (所以以後播放器請買黑色的才好搭@@)
但用過這音質不錯的耳機後
倒也不想再回去用那種以外觀取勝的可愛耳機就是~